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叢林之一的塔爾寺,距離青海省會西寧市僅25公里,加上寺裡的藝術三絕──酥油花、壁畫和堆繡遠近馳名,因此每天吸引成千上萬遊客到訪。
〈圖說:青海塔爾寺裡,手工精細色彩瑰麗的酥油花。〉
為了避開有如大賣場的人潮,我繞道爬上寺院後方的斜坡,與幾位閒坐在僧房矮牆上的老喇嘛,一起俯瞰一群群緊跟著三角旗幟,穿梭在各個佛殿的旅行團遊人。傍晚時分在僧房前觀看來客、數數人頭,彷彿成了老喇嘛的例行功課。
雖然幾位喇嘛都慈祥和藹,但對於專程為「三絕」而來的我卻助益不大,因為,溝通了老半天仍是雞同鴨講〈我說普通話,他們用藏語回答〉,失望之餘只能再度走入人群,乘機多聽聽導遊們的精采解說……
塔爾寺三絕中,應以酥油花的製作難度最高,因為要將冰凍的油脂,加以揉捏、塑像、上色,過程中,除了靠功夫還得有誠心。據說,在冬季做酥油花,喇嘛們仍不時將雙手浸泡在冰水中以防止酥油融化。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藝術之一。傳統堆繡製作是用各色綢緞剪出所要的形狀,再以羊毛或棉花充填,最後才在布幔上加繡些佛像、花卉、山水、鳥獸來點綴;在台灣,喜慶之家所懸掛的「八仙彩」橫幅有些效果類似堆繡,不過藏式堆繡作法更講究也更富有宗教故事性。
〈圖說:青海塔爾寺歷史悠久,連木質的轉經輪都美得有如藝術品。 〉
塔爾寺的壁畫有彩繪於布幔上,也有直接畫在牆壁和棟梁的。雖然藏式繪畫顏料採用石質礦物,色彩鮮豔經久不變,但由於佛殿裡光線並不充足,而且參觀的遊客一批催趕著一批,實在很難讓人駐足仔細品味絕美畫作。
屹立於蓮花狀山坳數百年,塔爾寺不僅宮殿式外觀氣勢磅薄,內部珍藏更等同一座文物精品薈萃的藝術寶庫,不過隨著觀光客走馬看花,終究只能欣賞其中一小部分。意猶未盡的我,決定走一趟當代藏族藝術之鄉──同仁。
同仁,藏語稱熱貢,是青海數一數二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眾所公認「熱貢藝術」的發祥地。該地區因長期培養出無數雕塑、繪畫等藝術人才而備受讚揚。
從西寧出發,我鎖定的目標就是,收藏熱貢藝術品最集中,也最受觀光客歡迎的同仁典型寺院──吳屯村的上庄寺和下庄寺。
隔著大馬路,相距不遠的上、下庄寺遊逛起來十分方便。前往寺院途中,有個年輕的喇嘛前來為我引路。當我還在享受這少有的待遇時,卻不知不覺被帶到寺院旁的一處民宅。一對中年夫婦站立廳前迎接訪客,待我進入屋內,夫妻倆便合力掀開大廳中的一張塑膠帆布,
〈圖說:巨幅唐卡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當然價值不斐。 〉
接著一幅長達數公尺的唐卡就呈現眼前‧‧‧‧
我呆立了好一會:除了前所未見的巨幅唐卡令人吃驚,他們趕鴨子上架的迎賓方式也來不及適應。還好,年青喇嘛用流利的普通話介紹唐卡畫工及畫裡幾尊神像後並未強勢留人,於是我匆匆稱謝告別。
但接下來在寺院裡遊走,還是接二連三遇見,手持捲成筒狀唐卡的喇嘛,邀我欣賞或問我是否有購買意願?不斷出現的「推銷員」,讓人無處可逃。
因此,當我從一處僧房窗口瞥見有個埋首作畫的喇嘛,就不假思索的推門躲進屋裡。放下畫筆的喇嘛起身招呼來客後,又自顧自地畫了起來。由於他不像先前幾個喇嘛那般緊迫盯人,我也就安心坐了下來。
走訪藏傳佛寺,我最感興趣的是喇嘛們傍晚的功課──辯經。但是在上、下庄寺逛了一個下午,卻沒見到喇嘛群聚廣場,輪流擊掌提問的熱烈情況。
〈圖說:遊逛藏傳佛教寺院,經常見到熱烈辨經的喇嘛。〉
我不禁問作畫的喇嘛:「你們什麼時候做功課?」他回答:「夏天天氣好、觀光客多,我們作畫,冬天下雪就待在房裡做功課………」
多年前遊九寨溝,在景區裡看到一些藏人:男的開旅遊車、女的抱羔羊或牽犛牛與遊客拍照收費。雖然在觀光季暫離牧場賺外快,但我相信藏民們不僅喝奶茶吃粘粑的習慣未曾改變,天天轉經輪、到聖地朝拜的計畫也矢志不移。
可是,如今中國錢多多,民眾物慾大大提升,教人不禁懷疑:受到這股洪流影響的年輕一代藏民,在取酥油種青稞的同時,能否抵擋得住3C產品的誘惑?
熱貢之行,我的心情其實相當矛盾:一方面希望觀光客湧入能改善當地民眾及喇嘛的生活,卻也擔心他們的藝術天分惹來一身銅臭。雖然上、下庄兩座寺院美得像裝置藝術品,但留存在我腦海中最清晰的畫面仍是:背對著我,不太理人,專心畫唐卡的喇嘛。
〈本文刊登於2013.06.09聯合報繽紛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