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造訪昆明,是為探訪在當地做市調的台商朋友。幾位台灣人在市區租了房又請了阿姨,三餐當然以台灣味為主。不過,朋友還是沒忘請我一嘗,雲南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過橋米線。
或許時日已久,味蕾中過橋米線的味道,已被太多南北美食所掩蓋。這回再訪昆明就下定決心,要將當地幾家過橋米線名店的好滋味溫習一遍。
〈圖說:尚未加入米線的過橋米線,高湯和配料看起來格外豐富。〉
在青年旅館打聽附近最夯的米線店時,櫃檯員小朱不以為然地回應:「與其吃名氣,不如吃得實在。」小朱的建議頗能說服人心,於是,我當場改變主意,中午就跟著他穿街走巷,來到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餐館。
招牌毫不起眼,生意卻好得像在辦宴席的小店,午餐時段座無虛席。好不容易落了座,店員立刻端上生肉片、豬腸及鵪鶉蛋等幾碟過橋米線的配料。當我正忙著拍照的時候,緊接送來熱湯和米線的大嬸,在忙亂中還不忘盯著生客嗓門一拉:「快別顧著拍照,先放料,免得待會兒湯冷了東西燙不熟!」
〈圖說:雖然各家名店各有賣點,但基本上過橋米線的用料都大同小異。〉
過橋米線「拿熱湯燙米線」的吃法流傳已逾百年,創始者據說是一名賢慧妻子。當年她為了讓寒窯苦讀的相公,在嚴冬裡吃到熱呼呼的餐點,一天送食,就想出用砂鍋裝滿雞湯,另備容器裝米線及配料,當丈夫要進食時,再將兩者混合成一碗熱騰騰的米線湯。由於雞湯表面一層油膜阻斷了熱氣,具有保溫效果,二來湯、料分開,可避免主食因長時間擱置被泡爛的情況。果然,料鮮味美、口感爽脆又保有燙口溫度的「過橋米線」從此成為雲南人百吃不厭的在地美食。
傳說中的主人翁,因為吃了妻子苦心烹調的米線,終於金榜題名。這天,走進昆明最知名的過橋米線店,菜單上的各式米線就用狀元、進士、舉人等不同功名來分等級──其中狀元米線要價最高,搭配的食材包括松茸、北極貝、腰花、火腿、竹筍等山珍海味。狀元、進士兩款過橋米線除了用料高人一等,還隨餐附加一盅雲南的另一款傳統美食──汽鍋雞;這樣的搭配法與小店裡,客人多點一盤烤豆腐來配米線的風味截然不同。
〈圖說:高價的過橋米線通常會搭配汽鍋雞或龜苓膏,但一般單碗過橋米線即可吃飽。〉
歷經百年,過橋米線至今依舊遵循「先放生,後放熟」「先放葷,後放素」「先吃米線,後喝湯」的吃法,不過在配菜方面,各家餐廳可是費盡心思力求變化,像近來流行的肥牛、藥膳和三鮮都出現在菜單上,如此不僅滿足了老饕嘗鮮的心態,也吸引更多觀光客進門……
我在步行街附近一家著名連鎖店吃米線時,鄰桌就有個導遊帶領一對洋人來消費。年輕導遊用連我都聽得清楚的流利英文,向客人介紹各款過橋米線──除了搭配米線所用的幾種葷素材料,導遊還特意強調將生肉放進熱湯裡「浸泡」的吃法……
雖然導遊滔滔不絕,可原本嘴角上揚的洋人夫妻,笑意卻逐漸從臉上消失;一旁的我,彷彿看到他倆頭上各冒出三條線。最後,對看了一眼的老外夫妻,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就各來一份素食米線吧!」
聽到回答,導遊愣了一下,臉上表情像是在檢討自己究竟哪裡犯了錯,卻找不到答案。過了半晌,回神的導遊才急忙地和點菜員溝通,客人要的是保留高湯,但生肉、生蛋等葷食全都去掉的半素食過橋米線。
當時,正在大啖米線的我,還對不願入境隨俗的洋人夫妻感到惋惜。不過,隔天我在另一家老店吃完一碗,高湯不夠熱、配料擺盤零亂的過橋米線,回到旅館便開始跑廁所,整夜沒闔眼,幾乎連腸子都快拉出來。當我痛苦的坐在馬桶上,腦中突然浮起吃素食米線的那對洋人夫妻,也終能體會他倆當天的抉擇。
〈圖說:多數餐館並不採用砂鍋當器皿,因此,湯夠熱、料夠鮮才是好吃又安全的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由於配料繁多,業者都得在營業前就開始備料擺盤。在前置作業如此耗時,營業時間又長的情況下,食材如果不小心存放,很容易就會失去鮮度;另外,裝盛米線的器皿,多數店家皆採用特大瓷碗,保溫效果當然比不上用砂鍋裝米線的小店。遵照古法用熱砂鍋裝米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用靠厚厚一層熱油來保溫,注重養生的人,在享用米線的同時也可避免喝下大量無益健康的油。
在昆明繞過一圈,雖然味蕾追回了不少當年的美食記憶,卻也付出肚子疼了好幾天的慘痛代價。各位如果有機會到昆明吃過橋米線,記得慎選店家,才不會和我一樣,吃了米線隔天卻兩腿癱軟,連橋都過不了哪!
〈本文刊登於2013.06.30聯合報繽紛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