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叢林之一的塔爾寺,距離青海省會西寧市僅25公里,加上寺裡的藝術三絕──酥油花、壁畫和堆繡遠近馳名,因此每天吸引成千上萬遊客到訪。
〈圖說:青海塔爾寺裡,手工精細色彩瑰麗的酥油花。〉
為了避開有如大賣場的人潮,我繞道爬上寺院後方的斜坡,與幾位閒坐在僧房矮牆上的老喇嘛,一起俯瞰一群群緊跟著三角旗幟,穿梭在各個佛殿的旅行團遊人。傍晚時分在僧房前觀看來客、數數人頭,彷彿成了老喇嘛的例行功課。
雖然幾位喇嘛都慈祥和藹,但對於專程為「三絕」而來的我卻助益不大,因為,溝通了老半天仍是雞同鴨講〈我說普通話,他們用藏語回答〉,失望之餘只能再度走入人群,乘機多聽聽導遊們的精采解說……
塔爾寺三絕中,應以酥油花的製作難度最高,因為要將冰凍的油脂,加以揉捏、塑像、上色,過程中,除了靠功夫還得有誠心。據說,在冬季做酥油花,喇嘛們仍不時將雙手浸泡在冰水中以防止酥油融化。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藝術之一。傳統堆繡製作是用各色綢緞剪出所要的形狀,再以羊毛或棉花充填,最後才在布幔上加繡些佛像、花卉、山水、鳥獸來點綴;在台灣,喜慶之家所懸掛的「八仙彩」橫幅有些效果類似堆繡,不過藏式堆繡作法更講究也更富有宗教故事性。
〈圖說:青海塔爾寺歷史悠久,連木質的轉經輪都美得有如藝術品。 〉
塔爾寺的壁畫有彩繪於布幔上,也有直接畫在牆壁和棟梁的。雖然藏式繪畫顏料採用石質礦物,色彩鮮豔經久不變,但由於佛殿裡光線並不充足,而且參觀的遊客一批催趕著一批,實在很難讓人駐足仔細品味絕美畫作。
屹立於蓮花狀山坳數百年,塔爾寺不僅宮殿式外觀氣勢磅薄,內部珍藏更等同一座文物精品薈萃的藝術寶庫,不過隨著觀光客走馬看花,終究只能欣賞其中一小部分。意猶未盡的我,決定走一趟當代藏族藝術之鄉──同仁。
同仁,藏語稱熱貢,是青海數一數二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眾所公認「熱貢藝術」的發祥地。該地區因長期培養出無數雕塑、繪畫等藝術人才而備受讚揚。
從西寧出發,我鎖定的目標就是,收藏熱貢藝術品最集中,也最受觀光客歡迎的同仁典型寺院──吳屯村的上庄寺和下庄寺。
隔著大馬路,相距不遠的上、下庄寺遊逛起來十分方便。前往寺院途中,有個年輕的喇嘛前來為我引路。當我還在享受這少有的待遇時,卻不知不覺被帶到寺院旁的一處民宅。一對中年夫婦站立廳前迎接訪客,待我進入屋內,夫妻倆便合力掀開大廳中的一張塑膠帆布,
〈圖說:巨幅唐卡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當然價值不斐。 〉
接著一幅長達數公尺的唐卡就呈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