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遍植梧桐的城市不少,其中上海和南京給人的印象最為美好。前者焦點在昔日法國租界區,行走其中,但見梧桐高大、洋樓精巧,恍如舊時霞飛路上,黃包車來回穿梭、高領旗袍美女婀娜款擺的景象,隨時會重現眼前。

梧桐我愛你  

<線條優美的梧桐樹、偌大的LV招牌,給上海淮海路增添了濃濃異國風情。>

梧桐  

<陝西南路上的梧桐樹和布滿歲月痕跡的小洋樓,將時光推回昔日的上海。>

造訪南京多次,其中一回正值七月天。與當地友人揮汗逛街,暫歇於梧桐樹下時,她突然嘆了一口氣:哎,梧桐樹真是蔣介石送給南京最好的禮物!

當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除了挖地洞、砌雕堡為首都築起保衛防線,也不忘在城裡城外種植梧桐綠化一番。如今,每逢盛夏,火爐之城撐起成千上萬的綠色巨傘,不僅為南京人消暑,也形成古城的獨特景致。相伴多年,南京人與梧桐樹有了深厚感情。

懂得欣賞梧桐之美的人士,還有女星賈靜雯和其前夫孫志浩。據說‧‧‧

andysuy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櫻之河  

賞櫻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櫻花樹下彷如刻意鋪排的落花,其實與枝頭的風景同樣引人入勝。

我在東京新宿御苑遭遇一場風雨..........

andysuy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進大陸不久,我就走訪了承德「避暑山莊」,以及環列山莊外圍俗稱「外八廟」的八座藏傳佛教寺院。當年遊覽方式雖然克難,留下的記憶卻很深刻。

承德小導遊  

(圖說:環列避暑山莊外圍的外八廟,是遊客造訪承德不會錯過的藏傳佛教寺院。)

大陸趴趴走  

(圖說:藏傳佛教寺院裡的佛像多精美華麗有如藝術品。)

在「小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附近,一個牽著老爺腳踏車的小男生刻意與我並行。小男生壓低嗓門自我推薦,他說他還在高中就讀,利用假日學習當外賓導遊,希望我給個機會。

我停下腳步打量小男生,心中猶豫著

andysuy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藝謀的山水實景劇叫好又叫座,這一系列作品從「印象劉三姐」開始,接著「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等共計完成六部創作,大導演才交棒退居顧問。

除了以大地為舞台融入桂林山水、雲南茶馬古道、杭州西湖等知名美景,「印象」系列最令人稱道的是,劇中大量起用非專業演員,讓漓江畔的漁民、農夫夜裡兼差賺外快。「普通話」經過正音的雲南少數民族,有機會上台又唱又跳。

 地戲     

〈圖說;搭建在漓江畔,融入桂林山水的"印象劉三姐"實景劇舞台,白天看起來也頗有氣勢。〉

  地戲    

(圖說:灕江畔的漁夫,白天帶著鸕鶿供人拍照,夜晚可以參加印象劉三姐表演賺取外快。)

地戲      

(圖說:當夕陽落盡,夜裡在杭州西湖水上演出的"印象西湖"也一樣叫好叫座。)

我在大陸趴趴走,各類表演見過不少,其中一次在貴州看「地戲」,還臨時充當製作人出產一部實景劇,雖然規模、氣勢相較於大師的作品是小巫見大巫,不過前所未有的經驗,如今想起還回味再三哩!

擁有「中國戲劇活化石」美譽的「地戲」,在貴州地區已盛行六百年,是相當珍貴的古老劇種。可當初吸引我的,並非地戲的藝術價值,而是戲裡頭演員個個黑紗罩臉、面具斜戴呈仰視狀,好比川劇變臉凸了槌面具跑到額頭上,怎麼看怎麼彆扭。為了探究這「面具不好好戴」的原因,我決定走一趟地戲之鄉──安順。

我從貴陽到安順再搭公車抵達目的地「蔡官村」。午後的蔡官村格外寧靜,若不是一眼瞧見高聳的石砌碉堡,大概一時還找不到人指引入村。不過,當我緩步穿越曬穀場時,身後卻突然出現一群嘰嘰喳喳的小毛頭。他們先簇擁我來到大門深鎖的「地戲博物館」,接著一陣奔忙,終於請來村長為我開鎖。

進入博物館,神桌上供奉著「儺神」,相當顯眼,但面具的展出數量卻不如預期。見我一臉失望,村長趕緊說明:安順地戲一年演出兩次,一是春節「跳新春」,二是七月稻穀開花時「跳米花神」,非到表演季節,封箱的戲服道具不輕易開箱示眾。

原本準備送客的村長,得知我來自台灣立刻陷入兩難:「之前為歐美、日本人都表演過,難得來一位台灣同胞……」聽到村長喃喃自語,我打蛇隨棍上:「那就為我也演一齣吧!」

於是村長和我兵分二路──他到田裡抓演員,我則跑到村口雜貨店,買了幾包高檔香煙充當酬勞。

當我再回到村民活動中心,兩位腳上還沾著泥土的莊稼漢正準備著裝。村長招手請我進入服裝間,讓我近距離觀看兩位大叔圍戰裙、紮靠旗,最後套上令人好奇的黑紗和面具。

地戲  

(圖說:兩位腳上還沾著泥土的大叔開始著裝,即將變身大將軍。)

地戲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西南邊陲屯軍,由寓兵於農的軍人平日操兵的武打套路演變而成。至今流傳安順地區的劇目都是「三國」、「薛丁山征西」、「封神榜」、「楊家將」之類的武戲。因此,在我面前的兩個農夫,一經換裝便馬上變身為架式十足的武將。雖然他們的裝束透著屯堡文化特有的古樸色彩,卻也散發出懾人英氣,無怪乎安順的戲隊受邀到歐美各國藝術節表演,每每造成轟動。

為了方便我拍照,大叔還刻意調整面具的斜度,讓彼此能夠對視,可這一來,我卻著魔似的入了戲。聽到一鑼一鼓簡單、急促的節奏傳來,我立刻跟著大將軍回到戰鼓頻仍的年代。當曬穀場上正邪雙方「喝、喝、喝」的廝殺得難分難解,我的一顆心也跟著「噗通、噗通」狂跳個不停。

地戲  

(圖說:曬穀場上戰鼓不斷,正邪雙方廝殺難分難解。)

andysuy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月明信片  

河內隨時都聚集無數背包客。除了氣候溫和、滿街美食、居民比胡志明來得友善,這裡還有令人流連的世界級景點──下龍灣

andysuy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女子趙星來台自助旅行,返回北京之後發表遊記,在網路創下超高點閱率,也惹來網友「親台」的批判;反觀台灣,每年數百萬人到大陸趴趴走,卻從來未曾出現過一篇,將大陸人情味一路捧上天的「親中」文章。這現象不禁讓人慨嘆,經過多年交流、磨合,兩岸人民至今還在對唱:「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大陸趴趴走  

(圖說;上海人民公園是觀光客一定報到的景點)

台式熱情  

(圖說:人民廣場附近的冬季街景。)

趙星的文章中對伸出援手的人士大讚「台灣好」,在我看來,那不過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的雞婆個性使然,沒想到這一片真性情卻……

andysuy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完農曆新年,我的美食記憶裡總會浮現一鍋惹人垂涎欲滴的「老鴨湯」。雖然用鴨肉、筍乾和幾片火腿熬煮的鴨湯不難烹調,但幾經嘗試料理,卻無法複製記憶裡的美味。反覆檢討,得到結論:我的台製老鴨湯裡少了一份大陸「阿姨」的愛心。

老鴨湯 

〈圖說:難得返鄉過年,大陸民工會利用農曆年假與家人好好團聚,通常要到元宵節過後,或休滿一個月長假才復工。〉

幫傭阿姨每次返鄉過年,都覺得愧對吃了好幾天泡麵的台幹,因此從安徽山區回到上海,她總是不忘拎著兩隻鴨子當伴手禮,好讓宿舍裡的台幹們打打牙祭。這一貼心的舉動看似輕鬆,其實在那個時候可是艱鉅任務。

andysuy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