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山水實景劇叫好又叫座,這一系列作品從「印象劉三姐」開始,接著「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等共計完成六部創作,大導演才交棒退居顧問。
除了以大地為舞台融入桂林山水、雲南茶馬古道、杭州西湖等知名美景,「印象」系列最令人稱道的是,劇中大量起用非專業演員,讓漓江畔的漁民、農夫夜裡兼差賺外快。「普通話」經過正音的雲南少數民族,有機會上台又唱又跳。
〈圖說;搭建在漓江畔,融入桂林山水的"印象劉三姐"實景劇舞台,白天看起來也頗有氣勢。〉
(圖說:灕江畔的漁夫,白天帶著鸕鶿供人拍照,夜晚可以參加印象劉三姐表演賺取外快。)
(圖說:當夕陽落盡,夜裡在杭州西湖水上演出的"印象西湖"也一樣叫好叫座。)
我在大陸趴趴走,各類表演見過不少,其中一次在貴州看「地戲」,還臨時充當製作人出產一部實景劇,雖然規模、氣勢相較於大師的作品是小巫見大巫,不過前所未有的經驗,如今想起還回味再三哩!
擁有「中國戲劇活化石」美譽的「地戲」,在貴州地區已盛行六百年,是相當珍貴的古老劇種。可當初吸引我的,並非地戲的藝術價值,而是戲裡頭演員個個黑紗罩臉、面具斜戴呈仰視狀,好比川劇變臉凸了槌面具跑到額頭上,怎麼看怎麼彆扭。為了探究這「面具不好好戴」的原因,我決定走一趟地戲之鄉──安順。
我從貴陽到安順再搭公車抵達目的地「蔡官村」。午後的蔡官村格外寧靜,若不是一眼瞧見高聳的石砌碉堡,大概一時還找不到人指引入村。不過,當我緩步穿越曬穀場時,身後卻突然出現一群嘰嘰喳喳的小毛頭。他們先簇擁我來到大門深鎖的「地戲博物館」,接著一陣奔忙,終於請來村長為我開鎖。
進入博物館,神桌上供奉著「儺神」,相當顯眼,但面具的展出數量卻不如預期。見我一臉失望,村長趕緊說明:安順地戲一年演出兩次,一是春節「跳新春」,二是七月稻穀開花時「跳米花神」,非到表演季節,封箱的戲服道具不輕易開箱示眾。
原本準備送客的村長,得知我來自台灣立刻陷入兩難:「之前為歐美、日本人都表演過,難得來一位台灣同胞……」聽到村長喃喃自語,我打蛇隨棍上:「那就為我也演一齣吧!」
於是村長和我兵分二路──他到田裡抓演員,我則跑到村口雜貨店,買了幾包高檔香煙充當酬勞。
當我再回到村民活動中心,兩位腳上還沾著泥土的莊稼漢正準備著裝。村長招手請我進入服裝間,讓我近距離觀看兩位大叔圍戰裙、紮靠旗,最後套上令人好奇的黑紗和面具。
(圖說:兩位腳上還沾著泥土的大叔開始著裝,即將變身大將軍。)
地戲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西南邊陲屯軍,由寓兵於農的軍人平日操兵的武打套路演變而成。至今流傳安順地區的劇目都是「三國」、「薛丁山征西」、「封神榜」、「楊家將」之類的武戲。因此,在我面前的兩個農夫,一經換裝便馬上變身為架式十足的武將。雖然他們的裝束透著屯堡文化特有的古樸色彩,卻也散發出懾人英氣,無怪乎安順的戲隊受邀到歐美各國藝術節表演,每每造成轟動。
為了方便我拍照,大叔還刻意調整面具的斜度,讓彼此能夠對視,可這一來,我卻著魔似的入了戲。聽到一鑼一鼓簡單、急促的節奏傳來,我立刻跟著大將軍回到戰鼓頻仍的年代。當曬穀場上正邪雙方「喝、喝、喝」的廝殺得難分難解,我的一顆心也跟著「噗通、噗通」狂跳個不停。
(圖說:曬穀場上戰鼓不斷,正邪雙方廝殺難分難解。)